鲈鱼与中国饮食文化

鲈鱼与中国饮食文化

鲈鱼是生活在近海里的一种名贵鱼类,有时候也游到淡水区域里来觅食,它们常在早春时节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地段产卵。鲈鱼生长较快,且个体肥大,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营养价值高。

鲈鱼中,尤以桐江鲈鱼最为著名。早在古代时,它就与黄河鲤鱼、长江鲥鱼、太湖银鱼并称为“中国四大名鱼”,并且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。

早在汉代,谶纬类典籍《春秋佐助期》中便记述:“吴中以鲈鱼为脍,苑菜为羹,鱼白如玉,菜黄若金,称为金羹玉脍,一时珍食。”鲈鱼的美味在两千多年前便已闻名遐迩。到了晋代,鲈鱼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。南朝宋时的文学家刘义庆在《世说新语》里记载,西晋时期的张翰在洛阳做官。有一年秋风萧瑟的时候,张翰突然想起了老家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,于是写了一首《思吴江歌》:“秋风起兮木叶飞,吴江水兮鲈正肥。三千里兮家未归,恨难禁兮仰天悲。”没过多久,张翰便辞官回乡了。因此,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,鲈鱼也成为美味和思乡的代名词。

鲈鱼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份,也受到帝王将相的喜爱。隋炀帝下江南,品尝鲈鱼后赞美道:“金齑玉脍,东南佳味也。”乾隆皇帝下江南,偶尝鲈鱼羹后赞不绝口,兴起赋诗一首:“芽姜紫醋炙鲈鱼,雪碗擎来二尺余,尚有桃花春气在,此中风味胜莼鲈。”并下令要年年进贡。

无数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的赋诗题词,以寄鲈鱼情思。“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。”、“何人泊舟秋色里,钓得鲈鱼三尺肥。”、“兰棹稳,草花新,只钓鲈鱼不钓名。”“犹有鲈鱼莼菜兴,来春或拟往江东。”等文辞引起了后人对鲈鱼的无限遐思。

现在,鲈鱼除了满足国内市场外,还远销海外,鲈鱼作为营养健康的食品出现在日常餐桌上。它不仅仅是一种海味珍馐,更是作为一种饮食文化,需要我们的传承坚守和发扬。

中国鲈鱼文化博物馆

中国鲈鱼文化博物馆

中国鲈鱼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鲈鱼文化博物馆,修建于2012年5月,由福建闽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建立,总面积为1000多平米,共分为鲈鱼概况、渔事天地、叙鱼以文、院士风采、现代工艺、闽威渔事和产品展示七大主题展区,针对每个展区进行个性化设计,旨在弘扬中国鲈鱼文化。

博物馆被国家海洋局教育中心授予“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”“新时代宁德市百个社科普及基地”“福鼎市社会科协普及基地”等称号。为发挥和利用好我馆的资源,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让更多的人对中国鲈鱼之乡、对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有更充分的了解,闽威以鲈鱼文化旅游节、中国鲈鱼之乡为载体,开展系列科普教育活动——通过文化旅游节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鲈鱼文化博物馆;以博物馆展览资源为依托,建立与学校教育互补的第二课堂,通过与福鼎市院校合作,将博物馆作为学校的合作基地,建立馆校共建的长效机制,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,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触觉体验,以更好的解读海洋文化;自博物馆建立以来,每年接待参观游览人数达上万人,其中有来自埃及、迪拜、丹麦及日本等国的贵宾,也有我国国家、省市级领导人的悉心指导。与此同时,为了更好的弘扬鲈鱼文化精神,闽威经常开展不同的活动主题,如宁德市小记者团的采访活动,让小朋友从不同的角度解析鲈鱼文化;迎接福利院老人,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。

如今,闽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生态农业、水产品精深加工、进出口贸易、农业技术研究等多领域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企业。一直以来,闽威以传承鲈鱼文化为使命,将企业文化与鲈鱼文化相互融合、相互渗透、共同发展,为消费者带去健康、安全、放心的海洋食品,让食用鲈鱼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,同时也希望中国鲈鱼文化博物馆作为开放的平台,能成为大家学习、交流鲈鱼文化知识的科普基地。